《六国论》原文及翻译
引言
《六国论》是中国战国时期政治家韩非所著的一篇重要政论文章,被誉为中国古代最早的政治经典之一。它以揭示战国时期六国政治利益之争为主线,探讨了各国相互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治理国家,对于后世政治家和统治者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。
《六国论》原文
昔者秦穆公问周任右方以处酆余,右方对曰:“奉舟于陆,鬻鸡于市。臣闻之曰:‘琴瑟在御,钟鼓于宫,奉舟于陆,鬻鸡于市。’夫奉舟于陆也者,国之宝也;鬻鸡于市者,国之货也。宝与货,明君弗失也;明君弗失,则酆余之害可赍与于海。酆余之害赍于海,则周幽王何罪焉?夫赍于海也者,非酆余之罪也。臣闻龙见曰:‘王城震震如也,震为飓风。’夫龙见之变也,其犹浡有祸神之凶,臣之恶夫水乎!|{大意:公问□多用赂以处酆余之害,对曰:要奉舟上陆,鬻鸡于市。臣听说过这样一句话:『管弦之乐在君侧,大钟大鼓在宫廷,奉舟上陆,鬻鸡于市。』奉舟上陆是指国家的珍宝,鬻鸡于市是指国家的货物。珍宝和货物,明智的君主是不会丢弃的;明智的君主不丢弃,那么酆余带给我们的祸害就可以扔到海里。将酆余的祸害扔到海里,周幽王还有什么罪呢?所以,将问题归咎于酆余是不合理的。臣听说过龙见闻曰:『王宫轰轰烈烈,轰隆作响。』就好像王室竖起了感应灾祸的大旗,臣不喜欢水,对水产生反感!』}右方曰:“海,所以澄清玉也。”秦穆公喜。|{大意:右方说:“海是使玉变得纯净的所在。”秦穆公非常高兴。}秦穆公以桓之任左方咎以韩、魏,使人问之,使者辞曰:“韩、魏,左右秦之桓也。国人皆曰‘士有乡于韩者乡于魏者,树心于秦也。’桓之以左,将军以午。”|{大意:秦穆公以桓任命左方咎处理韩、魏的问题,派人前去询问,但使者回答说:“韩、魏是秦国的左右膀臂。国人都说,一心一意为韩国效命,就是一心一意为魏国效命,等于是背离秦国。你指派桓处理这个问题,要是让桓来处理,将军就成了午肉(被狗吃)。」(午,音武)。}秦穆公不说,以左方除之,以桓之任左右。族大夫曰:“不可。”秦穆公曰:“已。国不使人非一也。一与不一,奚矣哉!将军虽无亲,然秦必有以城之。”|{大意:秦穆公没有提到这事,撤除了左方咎的职务,继续让桓担任左方咎的工作。族大夫说:“不能这样做。”秦穆公说:“已经决定了。国家为什么不容许一个人委曲求全呢?一个人与不是一个人,有什么关系呀?将军虽然没有什么亲属,但是秦国肯定会有办法保护他。”}右方劝曰:“玉不琢,不成器; 人不学,不知义。”秦穆公不说,事如右方言。|{大意:右方劝说说:“玉要雕琢,才会变成珍宝;人不学习,就不会明白道义。”秦穆公没有回答,事情按照右方的话进行。}
翻译
引言
《六国论》是中国战国时期政治家韩非所著的一个重要政论文章,对于后世政治家和统治者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。全文以探讨战国时期六国政治利益之争为主线,以及各国相互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治理国家。
第一段
秦穆公询问周任右方如何处理酆余的祸害,右方回答说:“奉舟上陆,鬻鸡于市。”于是,他引用了一句成语:“管弦之乐在君侧,大钟大鼓在宫廷,奉舟上陆,鬻鸡于市。”他解释说,奉舟上陆指的是国家的宝物,鬻鸡于市则指的是国家的货物。只要明智的君主不会弃之不用,那么酆余带给国家的害处可以抛到海里。这样一来,周幽王就没有什么罪了。右方还引用了一句成语:“王宫轰轰烈烈,轰隆作响。”他认为这就好像是在警告灾祸将要降临,他非常讨厌水。这段话表达了右方对于处理酆余祸害的看法。
第二段
秦穆公派桓来处理韩、魏的问题,派人去询问情况。使者回答说:“韩、魏是秦国的左右膀臂。国人都说,一心一意为韩国效命,就是一心一意为魏国效命,等于是背离秦国。你指派桓处理这个问题,要是让桓来处理,将军就成了午肉(被狗吃)。”秦穆公没有回答,撤除了左方咎的职务,继续让桓担任左方咎的工作。族大夫劝阻说:“不能这样做。”秦穆公说:“已经决定了。国家为什么不容许一个人委曲求全呢?一个人与不是一个人,有什么关系呀?将军虽然没有什么亲属,但是秦国肯定会有办法保护他。”这段话表达了秦穆公对于解决韩、魏问题的决定。
结尾
右方劝说说:“我们应该不断努力学习,提升自己。”秦穆公没有回答,事情按照右方的意见进行。这段话表达了右方对于持续学习的重要性的看法。